第五百五十一章 终极信任-《回到村里开直播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当然,没有人愿意以那样的状态活着,想想那个画面都能感到恐怖。

    这段话的意思,其实也就是在解释大家对于极限跳水的一些误区。

    事实上,很多人都存在一个错误的认知,那就是在超过一定高度的情况之下跳水,死亡几乎不可避免,因为再他们看来,在超高度的情况之下,跳水就相当于撞击水泥,那样只会死的不会太死。

    所以在这项极限跳水运动的挑战中,大家玩的高度一般都不会太高。

    其实,之前也有人做过这边方面的实验,还有一些记录被留下来。

    Dana    Kunze    在1983年圣地亚哥的海洋世界创下了172ft(52.43m)的记录,随后Olivier    Favre在1987年跳了54SO    SCHALLER在2015年跳了59米。观察这些视频你可以发现,他们都是以脚先入水的方式进行的,也没有人入水后失去意识。

    那么问题来了,这些人连意识都没有失去,算什么死亡标准,人类可以跳的更高(作更大的死)!

    除了死亡标准,还需要考虑极限跳水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,那就是入水的姿势。

    关于入水姿势的讲究就更多了,那么哪种姿势入水冲击力最小呢?也有人做过研究,入水时的冲击力和物体在浸没时的匀速运动中收到的阻力并不一样。

    根据高中所学的物理学知识就可以知道,水的密度越大,入水速度越大,接触面积越大,冲击力也就越大。冲击力越大,那么瞬时加速度也就越大。所以在入水姿势无法影响到水的密度和入水速度的时候,那么首先要考虑接触面积最小的姿势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就只有两种入水姿势了:身体笔直头先入水或脚先入水。

    人的脚比手更能承受冲击力,虽然手握在一起能形成更小的接触面积但头会更早入水,综合成功率和安全系数考量,在极限跳水的时候最好还是选用脚入水的方式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以外,当初尾崎选择这里当终极信任的原因还有几点。

    一个是天使瀑布的超高位流水,导致出来的结果就是,在瀑布流水到达水潭的时候,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泡沫。

    平时如果有关注跳水运动的话,或许会注意到,跳水运动员训练时水池底下经常加人工气泡。这就是流场状态,这样的状态能够降低水的局部密度而减小冲击。
    第(1/3)页